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 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 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 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D. “仁”的思想、郡县制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
|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 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 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
|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 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 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⑤唐募兵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五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4)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是如何实现的?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各提出了什么观点? (2)你如何看待这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据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在图中A、B两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 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