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 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 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 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 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
1978年5月13日,针对安徽搞的农业改革,有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说什么“干部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嘴上说社会主义,实际干资本主义,不管什么积极性都去鼓励,都去提倡”。这表明 A. 包产到户的做法遭到中央批判 B. 农村改革在争议中艰难进行 C. 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 “冷战”形势影响国内的经济改革
|
|
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出现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 “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C.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 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
|
|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调整生产关系
|
|
下表是福建省福鼎县1956-1957年农业合作社状况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在农业合作社建立过程中 A. 农村公有制规模在扩大 B. 农户的个体化倾向严重 C. 政府注意宏观上的调控 D. 农村政权走向了分散化
|
|
一位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有可能会经历 ①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②20世纪20年代中期,企业每况愈下 ③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④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西南地区 ⑤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难以为继并最终倒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
|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 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坚 B. 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C. 消费资料工业的较快发展 D. 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
|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 A.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 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