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 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 C. 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 D. 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
|
|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仅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
|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一幅绘制于明中后期的缣帛《丝路山水地图》。原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包含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都有清晰的标注。它反映了 A. 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高超 B. 当时中国世界地理知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成熟 D. 当时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活跃
|
|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 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 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
|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
|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牧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 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
|
[历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二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康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短促的二十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 14 年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 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本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
|
阅读材料,完成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民间社会通行的 主导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孙贵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 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