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发现让“海昏侯”迅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下表为西汉海昏侯“海昏”爵号的三种历史解释,据此可知
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解释莫衷一是 D. 综合多种历史解释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
同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候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强化了人伦秩序 D. 发展了小农经济
|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请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
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之间存在很大不同。 (1)指出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分别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什么阶段? (2)两种殖民扩张的主要掠夺方式有何不同? (3)两种殖民扩张对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
|
|
概述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
|
举例说明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简要概括这次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影响。
|
|
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针对马克思“双重使命”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激烈,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三类: 否定论:殖民主义道德沦丧,宣扬种族优越,带给亚非拉的是巨大的民族灾难与仇恨。 肯定论:殖民主义功大于过,是推动亚非拉被动迈入现代化的动力。亚非拉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很难甚至不可能自然过渡到现代化工业文明,而殖民主义改造了亚非拉,完成了过渡。 双重作用论:殖民主义给亚非拉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摧毁旧社会体制,推动了亚非拉自身改进,通过改良或革命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因此功过相抵。 请问,你的认识观点如何?请加以说明。
|
|
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 荷兰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国
|
|
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海军力量的强大 B. 法国军事力量弱小 C.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高 D. 英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
|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能够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B. 拥有的商船居于欧洲之首 C. 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D. 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