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 国家权力中心决定性的由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选举权
|
|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
|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下列能代表美英观点的是 A. 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毋宁说削弱中国抗衡外侮的力量 B. 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C.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D. 名为抗战,实则自坏长城。对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
1930年3月,毛泽东说:“扩大红色区域主要条件就是农民武装,若不能创造农民武装,则所谓深入工作只是一句空话。”此观点着重说明了 A.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B. 要注重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C. 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D. 红色区域要由农民来领导
|
|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
|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帮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打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 此后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 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D.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基本实现
|
|
《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从嗣后不必依照向例(公行制度)。。。其随意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这一规定 A. 标志着清朝公行制度最终废除 B. 取消了英商在华贸易的限制 C. 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使普通民众与外商联系加强
|
|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A. 保持习惯法传统 B. 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C. 崇尚自由和理性 D. 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
|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军机泄露 B. 维护君主权威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减少决策失误
|
|
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 A. 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 B. 带来师门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 C.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