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A.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 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 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 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

C. 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D. 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爱无差等

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存天理,灭人欲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017/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012 18013 18014 18015 18016 18017 18018 18019 18020 18021 1802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