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 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 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 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 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0%

 

 

A. 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题文)某人写道:“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文中的“我”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题文)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下图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 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和斗争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但丁认为,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摘编自张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三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启蒙运动使“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中的哪些主张导致了上述结果的出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玉山讲义》

材料四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思想的主要特点。

(4)材料四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013/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008 18009 18010 18011 18012 18013 18014 18015 18016 18017 180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