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
|
|
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A.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 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 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
|
|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 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 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 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
|
|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 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 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 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
|
|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 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
|
|
明末清初某位思想家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B. 抨击清朝腐朽统治 C. 提倡自由民主平等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
|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
|
|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