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法,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这段话评述的是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兼相爱、交相利

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 弱者道之用

 

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A. 无为而治

B.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 兼爱、非攻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人的生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二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世界史》

材料三  “民意”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合法性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现代政治学认为,民意不仅指民众对政治权利的认同,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就是“它注重(政治)绩效”。

—王海洲著《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摘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和总统产生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宪法制定者“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对“民意”内涵的界定,请你试论1787年宪法制定的合法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两个角度,概括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啸亭杂录》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  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三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 甲: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 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 丙: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 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 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 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022/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017 18018 18019 18020 18021 18022 18023 18024 18025 18026 1802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