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文)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
|
|
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 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 工业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
|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
|
|
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
|
|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这种观点 A.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 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 C. 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 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
|
|
|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这说明 A. 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 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 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D. 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
|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
|
|
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 B. 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 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
|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