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发现实验室里盛放两种固体的试剂瓶丢失了 (1)分别加热固体A、B,发现固体A受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称取两种固体各2 g,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各加10 mL 蒸馏水,振荡,测量温度变化;待固体充分溶解,恢复至室温,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①发现Na2CO3固体完全溶解,而NaHCO3固体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 。 ②同学们在两烧杯中还观察到以下现象。其中,盛放Na2CO3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溶液温度下降 b.溶液温度升高 c.滴入酚酞后呈浅红色 d.滴入酚酞后呈红色 (3)如图所示,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I和II中分别放入药品,将气球内的固体同时倒入试管中。
①两试管中均产生气体, (填“I”或“II”)的反应程度更为剧烈。 ②反应结束后,气球均有膨胀,恢复至室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I的气球体积较大 b.装置II的气球体积较大 c.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盐酸计算 d.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固体计算 (4)同学们将两种固体分别配制成0.5 mol·L-1的溶液,设计如下方案并对反应现象做出预测:
|
||||||||||
|
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浓度、同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 B.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pH=7 C.pH之和为14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显酸性则a一定大于b D.将10mLpH=a的盐酸与100 mLpH=b的Ba(OH)2溶液混合后恰好中和,则a+b=13
|
|
|
现有5种短周期元素X、Y、Z、Q、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原子半径最小;X和W同主族;Y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Q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Y<Q<W B.ZX3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C.X、Z、Q 3种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D.X2Q2、Y2X6 2种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总数、化学键种类都相同
|
|
|
利用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B.工作时,B极的电极反应式 C. N型半导体为正极,P型半导体为负极 D.制氢装置溶液中电子流向:从B极流向A极
|
|
|
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K+、Cu2+、SO42-、NO3- C.含有0.1 mol·L-1 Ca2+溶液在中:Na+、K+、CO32-、Cl- 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 Na+、Fe3+、NO3-、SO42-
|
|
|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CCl4中含有0.4NA个碳氯单键 B.22.4LCl2通入水中充分反应,共转移NA个电子 C.1 L 1 mol/L的氯化铜溶液中Cu2+的数目小于NA D.5.6g铁在0.1 mol氯气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
|
|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 记载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说明不能加热青蒿,因高温可能使活性成分受损。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作为溶剂来提取青蒿素,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5H23O5 B.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C.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作为溶剂来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化学上叫萃取 D.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可能与结构中存在过氧键或酯基等基团有关
|
|
|
已知:0.1mol/LH2A溶液中c(H+)=0.11mol/L。 (1)写出H2A的第一步电离方程式 。 (2)0.1mol/LNaHA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其中c(H+) 0.01mol/L(填“>”、“=”或“<”), (3)写出H2A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已知: ①上述四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 ②25℃时,0.01mol/LNaCN溶液的pH 7; ③在浓度均为0.01mol/L的CH3COONa、NaC10、Na2C0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人0.01mo l/LHCl,则体系中酸根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为 。
|
|
|
下图是煤化工产业链的一部分,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I.已知该产业链中某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K= Ⅱ.二甲醚(CH3OCH3)在未来可能替代柴油和液化气作为洁净液体燃料使用。工业上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CH3OCH3。工业制备二甲醚在催化反应室中(压力2.0~10.OMpa,温度230一280℃)进行下列反应: ①CO(g)+2H2(g) ②2CH30H(g) ③CO(g)+H20(g) (1)催化反应室中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830℃时反应③的K=1.0,则在催化反应室中反应③的K _1.0(填“)”、“<”或“=”)。 (2)在某温度下,若反应①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1mol/L、c(H2)=2.4mol/L,5min后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50%,则5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mol/L,c(H2)=amol/L;达到平衡后,c(CH30H)=2mol/L,a= mol/L。 (3)为了寻找合适的反应温度,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每次试验保持原料气组成、压强、反应时间等因素不变,试验结果如图.根据CO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二甲醚燃料电池”是一种绿色电源,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写出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