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以“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7年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内字评选揭晓,“享”字以最高票当选。在当下,我们总与“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享受、或分享、或共享……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师

王 干

  上个月,《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去世19年了,他的名字却反复地被提起,这让我感慨。但翻开当代文学史,汪曾祺的地位有些尴尬,他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忽略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

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人们的关注。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是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此,汪曾祺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很容易被划入到休闲淡泊的范畴。

  长期以来,汉学家的评价系统是通过翻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正好是最难以翻译的中国作家之一,翻译造成的语言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

  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为何又将汪曾祺置于边缘?这要从汪曾祺的美学趣味说起。汪曾祺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心仪的作家正好是国内现代主义热潮中不受追捧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在翻译到中国的外国作家里,阿索林还算不上响亮的名字,他在中国的影响,远远不能和那些现代主义的“明星”相比。

  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

  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作家,在文脉上是刻意要和“五四”文学划清界限的,因而,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隔着一道鸿沟,汪曾祺是填平这道鸿沟的人。汪曾祺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东风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

现在人们发现汪曾祺在受到他尊重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外,还受到了“五四”时期作家废名的影响。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境遇不如沈从文,但废名在小说艺术上的追求,对汉语言潜能的探索,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

  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

  汪曾祺那双明亮、童心的眼睛,让他在生活中发现了一般人忽略或不以为然的诗意。像《大淖记事》《受戒》这类乡村生活的题材自然会诗意盎然。而在 《岁寒三友》《徙》等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

  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早在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时,他就反复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时过30多年,当我们在寻找呼唤“中国叙事”时,蓦然回首,发现汪曾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汪曾祺还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选自2016年6月《辽宁日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中的旗杆

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迷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原地区。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我看过杂志报导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像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

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已经和旗杆底部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

    楼兰的传说,经过历史洗礼后有一种凄然的美,但也不能为楼兰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它灭亡的快速。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何其短促!

    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楼兰如谜,它留下的传奇,却给我这样新的启示。

(选自《白雪少年》,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为“沙漠中的旗杆”,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前村深雪里,________________。      (齐己《早梅》)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可堪回首,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写怀

黄仲昭

一官南北总穷途,浮世逢人笑腐儒。

囊里无钱还药债,门前有客索诗逋。

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

一片归心留不住,非因故国有莼鲈。

1.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写景艺术。

2.本诗题为“秋日写怀”,全诗抒写了诗人哪些情怀?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

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

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瘳,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亲勋旧多之               疾:憎恶

B. 善恶著白,劝农桑           课:征税

C. 猛日亲幸用事                 用事:当权

D. 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故事:旧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坚                     作《师说》贻之

B. 与猛争论坚前               冰,水为之而寒

C. 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   客有吹洞箫

D. 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B. 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

C. 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来借指国家。

D. 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

(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5.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骊山构而西折

A. 大江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诗词中,描写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C.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D.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⑵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

⑶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      的作用。

A. 不容置疑    震耳欲聋    举足轻重    B. 不容置疑   振聋发聩   举重若轻

C. 不容置喙    震耳欲聋    举重若轻    D. 不容置喙   振聋发聩   举足轻重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rěn)   首(qiào) (xī)    力能鼎(gāng)

B. (wǎng)  城(huán)   氤(yūn)   高屋建(lín)

C. 视(kuī)   听(líng)   火(cuì)   方兴未(ài)

D. (tuò)   住(jué)  (sè)     惟妙惟(xiào)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总觉得,今年和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样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载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它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临事果断、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航天飞行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再者,航天员在太空所处空间狭小,身体活动受到限制,也不能随便说话,什么时间说,都有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交流的限制,也要求航天员能忍受孤独。

分条列举出文段叙述的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将会面临的挑战。(每点不超过6个字)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写一个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新华社电(记者 蔡玉高 陈瑶) 记者21日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制的4架口径为14.5厘米的测光望远镜将在今年年底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用于南极天文观测选址工作。

在此能够观测到许多特殊的天象。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承担了南极天文仪器研制工作。测光望远镜在观测天象的同时,可以测量光度大小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天文观测的选址工作,因而专家选择了此种望远镜作为首批进入南极内陆的望远镜类型。

据了解,如果顺利的话,这4架口径为14.5厘米的测光望远镜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冰穹A安放,并进行天文选址和试观测。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 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B.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22日浙江金华东阳市画水镇画溪二村一民房突发火灾,消防战士及时搭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下了3名妇孺儿童。

D. 据广铁集团最新消息,受台风“天鸽”影响下,广铁集团决定自8月23日5时起,对管内部分线路采取列车停运措施。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不足道,但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特殊的生化紊乱、病理变化及疾病。

②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当仁不让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

③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防止和克服的是穿靴戴帽、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言之无物的八股文。

④在静安区某停车场内,上万辆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统一集运到这里,各色各样,密密麻麻,野生藤蔓随意缭绕,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

⑤每到3月12日,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⑥昨天偶遇睽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别,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诗中,屈原以充沛的激情,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以优美典雅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 “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寄寓的思归田园的深意。

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D. “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E. 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2.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平草稿未定      写作

B. 忧也            离开

C. 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D. 顷襄王怒而之      放逐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 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 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C. 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D. 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郁达夫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B. 郁达夫是乱世的清醒者,他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

C.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表达了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D. 郁达夫是一位有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的作家,于1945年9月17日在异国他乡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 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 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E. 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3.文章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冬日香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三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五段 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4分)

3.回答问题: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以《兰亭集序》来说,当时它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羲之与亲朋故友一次聚会后的产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杰作诞生了。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王羲之保持了严谨的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取法范式。这应该是晋人之韵的特点:在自然的汉字书写中尽心而充满乐趣地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如此就在不经意的潇洒中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从而留下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作品是其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写得自然天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随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这是其中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侧,而笔法既继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倾斜之势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摘编自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韵”和“意”是前人对晋人书法特点和宋人书法特点的整体概括,王羲之的书法和苏轼的书法分别体现了晋人之“韵”、宋之“意”。

B. 晋人之韵的特点可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概括,而《前赤壁赋》的书法特点可用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

C. 《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是一种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却费尽心思创作,以艺术化的手法使之成为一件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艺术品。

D. 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苏轼的强烈个性以及作品中抒发的浓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的书法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严谨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极富韵味之美,足为后世之人取法。

B. 一般人认为楷书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但王羲之的观点与此完全相反,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许多成就是通过书写楷书取得的。

C. 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苏轼一生屡遭磨难却能不改旷达之性,这和他以佛老思想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关。

D. 黄庭坚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苏轼的书法,这种赞美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苏轼的书法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侧锋笔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用中锋笔法,优雅从容,体现了晋人之“韵”。

B. 《黄州寒食帖》中,笔法变换,字势倾侧乃至失衡,章法多处促迫,目的是抒发情感;而《兰亭集序》则字形和章法流畅。

C. 晋人之“韵”主要关注书法的客体,宋人之“意”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这使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D. 《前赤壁赋》的笔法既继承了前人笔意,又融入了苏轼的创新,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津市83岁的老人齐洪珍已经连续参加了l2年司法考试,他也是今年年龄最大的一位考生。这位仅上过3年半小学的普通农民,64岁时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科和法律本科学历,72岁起开始参加司法考试。尽管数次落榜,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成为一名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实现强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我看齐洪珍老人的司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小明是高三(1)班的应届毕业生,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玩手机游戏。不但饭前饭后玩,有时晚睡之后还在宿舍里玩到深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请你以小明好友身份给小明同学发一条手机短信的正文,对他进行劝说。要求行文有针对性,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劝说委婉中肯。表达准确,不超过80字。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立春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_。早在周代,朝野就有庆贺这一节日的习俗。这一天,天子要素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不但官方重视这一节日,____________。这一天,农人要检视农具,筹划农事。祭祀谷神,祈求获得好的收成。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庆祝立春的方式虽然不同,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等到他酒醒后,耷拉着脑袋来到我这里解释此事并赔礼道歉时,我早已见谅多时了。

B. 自从我们在母校分手之后,十多年来,我一直对你十分垂念,经常梦中与你相会。

C. 我们情同手足,你们如果发现我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不恰当的地方,就赶快向我进言。

D. 有媒体认为,中国工业到2030年将主宰世界,美国将屈居第二,俄罗斯位居第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基调,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特制订我单位下段工作的基本规划。

B. 红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其适合身体虚弱、畏寒怕冷、肠胃不适以及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冬季饮用效果更佳。

C. 11月下旬,阿里巴巴、宝马、摩拜单车等国内八家知名企业签约,成为大会的合作伙伴,乌镇峰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D. 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提醒,这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给其他人敲响警钟,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增强政治生活的有效性。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经过五年的学徒生活,他已经薄技在身,多次萌生出山闯荡一番的念头,只是想到师傅恩重如山,不忍开口说出此事。     

②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更不能存有见好就收的想法。     

③张少威和平金侠一边向落水老人施救,一边大喊救人,一位摆面摊的男子闻讯跑来,三人成虎,终于把老人救上岸来。     

④对于此次“红黄蓝事件”中的涉军谣言,一些公众人物竟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推波助澜,严重抹黑了人民军队的形象。   

⑤在这幅剧照上,功夫宗师洪金宝饰演的俞大猷将军,身着战甲,手握军刀,目光如炬,不平倭患誓不休的雄心呼之欲出。   

⑥在南宁去柳州的高铁餐厅里,我不期而遇了十年未见面的江华同学,没想到当年其貌不扬的他如今已是满腹经纶的学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