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师 王 干 上个月,《汪...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师

王 干

  上个月,《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去世19年了,他的名字却反复地被提起,这让我感慨。但翻开当代文学史,汪曾祺的地位有些尴尬,他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忽略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

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人们的关注。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是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此,汪曾祺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很容易被划入到休闲淡泊的范畴。

  长期以来,汉学家的评价系统是通过翻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正好是最难以翻译的中国作家之一,翻译造成的语言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

  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为何又将汪曾祺置于边缘?这要从汪曾祺的美学趣味说起。汪曾祺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心仪的作家正好是国内现代主义热潮中不受追捧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在翻译到中国的外国作家里,阿索林还算不上响亮的名字,他在中国的影响,远远不能和那些现代主义的“明星”相比。

  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

  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作家,在文脉上是刻意要和“五四”文学划清界限的,因而,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隔着一道鸿沟,汪曾祺是填平这道鸿沟的人。汪曾祺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东风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

现在人们发现汪曾祺在受到他尊重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外,还受到了“五四”时期作家废名的影响。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境遇不如沈从文,但废名在小说艺术上的追求,对汉语言潜能的探索,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

  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

  汪曾祺那双明亮、童心的眼睛,让他在生活中发现了一般人忽略或不以为然的诗意。像《大淖记事》《受戒》这类乡村生活的题材自然会诗意盎然。而在 《岁寒三友》《徙》等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

  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早在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时,他就反复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时过30多年,当我们在寻找呼唤“中国叙事”时,蓦然回首,发现汪曾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汪曾祺还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选自2016年6月《辽宁日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

 

1.汪曾祺作品不符合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标准;翻译造成的障碍影响汉学家评价;美学趣味上受到阿索林影响,不符合现代派文学的价值体系。 2.汪曾祺扩展和延伸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废名因汪曾祺而受到世人重视;汪曾祺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价值标杆之外的文字美感、审美情趣等文学本质的关注;这句话肯定了汪曾祺对现代文学史评价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3.①有助于中国文学回归理性和民族文化自信重新确立;②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③照亮了大师(沈从文、废名),弥补文学史的不足;④将写作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作品充满诗意;⑤激活了传统文学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的认同;⑥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二段说“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第六段说“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这就确定了答题的区域,应在第三、四、五段,如第三段“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是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此,汪曾祺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很容易被划入到休闲淡泊的范畴”,如第四段“长期以来,汉学家的评价系统是通过翻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正好是最难以翻译的中国作家之一,翻译造成的语言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如第五段“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为何又将汪曾祺置于边缘?这要从汪曾祺的美学趣味说起。汪曾祺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心仪的作家正好是国内现代主义热潮中不受追捧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在翻译到中国的外国作家里,阿索林还算不上响亮的名字,他在中国的影响,远远不能和那些现代主义的“明星”相比”,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语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这句话在第八段最后,“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是关键点,第九段说“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沈从文”,第八段说“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废名”,文章最后一段“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二到五段主要是分析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第六段说“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由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应在下文,第七段说“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第八段“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第九段“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第十段“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第十一段“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中的旗杆

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迷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原地区。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我看过杂志报导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像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

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已经和旗杆底部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

    楼兰的传说,经过历史洗礼后有一种凄然的美,但也不能为楼兰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它灭亡的快速。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何其短促!

    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楼兰如谜,它留下的传奇,却给我这样新的启示。

(选自《白雪少年》,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为“沙漠中的旗杆”,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前村深雪里,________________。      (齐己《早梅》)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可堪回首,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写怀

黄仲昭

一官南北总穷途,浮世逢人笑腐儒。

囊里无钱还药债,门前有客索诗逋。

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

一片归心留不住,非因故国有莼鲈。

1.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写景艺术。

2.本诗题为“秋日写怀”,全诗抒写了诗人哪些情怀?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

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

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瘳,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亲勋旧多之               疾:憎恶

B. 善恶著白,劝农桑           课:征税

C. 猛日亲幸用事                 用事:当权

D. 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故事:旧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坚                     作《师说》贻之

B. 与猛争论坚前               冰,水为之而寒

C. 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   客有吹洞箫

D. 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B. 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

C. 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来借指国家。

D. 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

(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5.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