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中的旗杆 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中的旗杆

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迷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原地区。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我看过杂志报导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像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

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已经和旗杆底部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

    楼兰的传说,经过历史洗礼后有一种凄然的美,但也不能为楼兰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它灭亡的快速。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何其短促!

    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楼兰如谜,它留下的传奇,却给我这样新的启示。

(选自《白雪少年》,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为“沙漠中的旗杆”,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1.历史记载;考古发现;武侠小说家玄想题材;民间传说。 2.比喻(声如雷鸣,一片波涛);听觉(刮起强风,声如雷鸣)和触觉(狂风挟沙,不断袭来)相结合;以及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或想像)(使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细节描写(或精炼动词)(走出、直奔、绕着、疾走);环境恶劣,惊心动魄,使人如临其境。 3.楼兰教师铭记老人指点奇迹生还的传说,是楼兰古城存在的民间证据;照应文题,与第一节“最神秘的国度”相照应,让楼兰古城的曾经存在充满神秘色彩,与前文三个方面证据相照应,也为文末作者关于“理想与生命”的启示作铺垫;丰富文章主题,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4.是楼兰经历风沙之后留下的唯一标识,是楼兰教师活下来的凭借;代指楼兰古城,它曾创造高度文明,是西北方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存在过的标志;象征着人生理想,启示我们要想走出人生困境,必须坚守一方理想,不停向前。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三段说“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这是历史记载的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四段“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这是从考古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六段“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这是从武侠小说家玄想题材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八段“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这是从民间传说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 2.题干问的是“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这段文字是写楼兰的风沙,“声如雷鸣”“像在一片波涛中”,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风声比作雷鸣;“风声”是听觉,狂风挟沙不断袭来是触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使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是人物的感受;“走出”“直奔”“绕着”“闭目疾走”是人物的动作,是细节描写,借助这些方式把那场淹没楼兰的风沙写得极其恶劣,惊心动魄,使人如临其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前村深雪里,________________。      (齐己《早梅》)

(4)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可堪回首,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写怀

黄仲昭

一官南北总穷途,浮世逢人笑腐儒。

囊里无钱还药债,门前有客索诗逋。

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

一片归心留不住,非因故国有莼鲈。

1.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写景艺术。

2.本诗题为“秋日写怀”,全诗抒写了诗人哪些情怀?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

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

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瘳,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亲勋旧多之               疾:憎恶

B. 善恶著白,劝农桑           课:征税

C. 猛日亲幸用事                 用事:当权

D. 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故事:旧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坚                     作《师说》贻之

B. 与猛争论坚前               冰,水为之而寒

C. 权豪贵戚杀戮刑免二十余人   客有吹洞箫

D. 吾始今知天下有法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B. 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

C. 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来借指国家。

D. 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

(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5.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骊山构而西折

A. 大江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