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宗教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摆脱了罗马教廷宗教束缚            B.德国教徒能够阅读到德文圣经

C.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D.建立服务资产阶级的廉俭教会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 “(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原因是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推崇该主张的君主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

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

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相关法案。

 材料三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道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依据材料说明其具体主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6)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材料六观点的正确性。

 

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会议。下列关于该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组织的英文缩写为APEC

 B.这是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圆家的区域经济组织

 C.问世于1989年

 D.2001年中国曾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通过一系列会议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此过程中,美国获益最大。下列表述,与“美国获益最大”这一说法不符的是

 A.操纵图际联盟,严厉制裁德国

 B.通过《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C.签署《五国条约》,获取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

 D.签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成为现实

 

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2009年1月20日中午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对立法没有否决权

 B.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C.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D.按照宪法规定,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

 

“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号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雅典,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      B.秦国,商鞅变法的法令

C.罗马,废除债务奴隶法案                D.法国,伏尔泰的《社会契约论》

 

20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小王是一位货币收藏爱好者,图7是他收藏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纸币,面额50元。从该图中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日钞流通中国

 B.中国币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C.钞票印刷业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进入 发展的黄金时期

 D.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15.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刊登了某一封面人物(见图6),上面有简单的人物介绍:“CENERAL CHIANC KAI—SHEK”(蒋介石将军)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roscout of tho Sun—sct”(在孙陨落之后升起),关于这个 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根据材料和 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此时之所以能成为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B.掀起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迫使红军长征

C.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领导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D.大举进攻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

 

某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下课题时,帚要查阅以下一些书籍,下列关于这些书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天演论》提出了世界上最早关于进化论的思想

 B.《海国图志》是魏源以《瀛环志略》为基础写成的

 C.《新民丛报》是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主要阵地

 D.《民报》首先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  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制是以群众即大多数人为统治者而照顾公共利益。它包含较多要素的比较完善的“混合制”,一是不同社会集团的力量及其正义原则的混合,通过这种混合使得城邦各阶级的要求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二是不同权力机构间政治原则的混合,不同机构行使权力中采取不同的政治原则。中产阶级成为多数并掌权,政体才能真正混合其余因素,并避免贫民对富人的瓜分,富人对贫民的压榨。共和制重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要规定人民轮流执政、不能有终身制、官吏的任期要短等,根据理性行事,按法办事,是好的政体。可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政体,只有共和制的变态,即民主制。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由于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共和国的领土应该狭小;反之,它就无法长久生存。一个幅员辽阔的共和国由于拥有庞大的财富,所以便会缺少节制精神;许多超大型的宝库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利益沦为私有财产……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共和政体在控制党争影响方面优于民主政体之处,同样也是大共和国胜于小共和国之处,也就是联邦优于组成联邦的各州之处。

……什么是共和政体的特点呢?如果寻求这个问题的回答时,不求助于原则,而是求助于政治作家们在各国宪法中关于这个名词的应用,是决不会得到满意的回答的。在荷兰,没有一点最高权力是来自人民的,却几乎一致公认为共和国。威尼斯也得到同样的称号,该国对大多数人民的绝对权力是由一小部分世袭贵族以最专制的方式行使的。波兰是贵族政治和君主政体用最坏的方式结合的混合体,然而也被授与同样的尊称。英国政府是世袭贵族政治和君主政体的结合体,只有一个共和政体的枝叶同样不适当地时常被列入共和国之林。这些例子彼此之间的不同,几乎跟它们与真正共和国的不同一样,这就表明这个术语在政治论文中应用得极不确切。

……这个制度的共和特色如果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话,那么最明确的证明就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下面都绝对禁止贵族头衔,而且对各州政府的共和政体形式均有明确保证。

——麦迪逊(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四   是卷各篇之总义:乃举所有中国丧权辱国兵争民困一切政治之不良,悉归罪于共和民主。夫共和果为如是不祥之怪物耶?君主政治之下,此等不良之政象,果无一能发生者耶?康氏所举事实,虽不尽诬,使民国字样,悉易以中国,则予固无词以驳之。若其归罪于共和,则共和不受也。若其归罪于伪共和则可,而真共和不受也。

……第三欲问康氏者:欧、美之行共和,果皆利不胜害,不若君主国一一强盛乎?美、法无论矣,瑞士之安乐如何?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此义非短篇所能罄,当专论之。)

——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1918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批判希腊民主制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思想。(8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陈独秀对于共和制的观点。(5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共和关系的理解。(4分)

 

 

(25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四: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2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6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10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下列各项中最  符合这种“文明”的行为是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参加经互会    C.加入北约组织      D.成立欧共体

 

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 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 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 ② ③ ④          B.③ ② ① ④        C.③ ② ④ ①      D.② ③ ① 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