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的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卖了20个奴隶,赚了一大笔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④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的反映的实质是( ) 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罗马法博大而缜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②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 ③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法律制度和诉讼原则等源于罗马法 ④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古希腊公民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乘着时光隧道,当回到希腊的爱琴文明时代,你能看到情景是 A.国王住在高高耸立在山冈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高兴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论的场面 D.雅典正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一块陶片或贝壳上写下他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郡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表明元代的行省 ①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 ②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 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 ④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统治集团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察举制有利有弊,总体看来,这一时期还起着重要作用 D.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它(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创建皇帝制度 C.创建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D.统一全国和创建中央集权制
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候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8分)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6分)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6分)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一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5分)依据材料指 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6分)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公有制已完全确立
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A B C D
东欧国家动荡不安的1989年,法国在进行它的200周年国庆纪念活动,7月14日,他们用飞机洒下了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献给人类文明的礼物”,这一礼物应该是 A.电影拷贝 B.《拿破仑法典》 C.《人权宣言》 D.印象派名画
根据下列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A.1765年 B.1870 年 C.1915年 D.1970年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