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的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1936年3月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区时,英国首相鲍尔温在议会宣称希特勒的行动并不意味着军事威胁。彻底打破鲍尔温幻想的事件是

A.慕尼黑阴谋               B.德军闪击波兰

C.德国退出英法操纵的国联   D.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观察右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阻止西欧崛起

③提升英镑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不断变化: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下列哪些属于 “帝国”当时所处的“内外的形势”

①帝国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帝国军队深陷于中国战场 

③德军基本征服西欧          ④德国一再践踏《凡尔赛和约》 

⑤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着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为社会主义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曾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下列哪一项内容不属于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60分)

材料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地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主导地位,到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五  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增长表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4)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有哪些主要特点?(4分)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10分)

 

(32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12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10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4分)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中,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主要是因为其

A.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B.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D.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1963年1月22日,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了《法德合作条约》,实现了法德两国历史性的和解。以这个条约为基础,法德两国组成了推动欧洲建设的“发动机”,从而一步步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法德之间的和解

A.是出于与英国抗衡的需要        B.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说明双方矛盾完全消失          D.首先从煤钢领域的合作开始

 

索马里位于“非洲之角”,扼守红海入口处,近年由于沿海海盗活动猖獗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欧亚非战略要地,索马里在历史上曾经被英国、法国、意大利瓜分而成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贩卖黑奴的需要

B.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对外扩张

D.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到处侵略扩张

 

一位当时的贵族这样说:“在我看来,今天所做的事将导致君主制度在……被摧毁,因为我们把王位变成选举产生了。”这一材料最可能涉及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王朝战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有许多战斗性的口号,比如“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彼特拉克),“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拉伯雷),“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等。对这些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图6。该图中的图例没有完成,如果需要完成,则空白框的图例说明应是

A.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8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中国卫生水平较高                    B.世界各地彼此隔绝

C.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        D.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某年,皇帝下诏曰:“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故以南、北二院分治之。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材料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

A.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B.纠正契丹贵族与普通平民同罪不同罚的弊端

C.实行一国两制,将契丹人和汉人分开治理

D.推进封建化改革,使契丹国称雄天下

 

唐朝出现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性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        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在古文言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最早出现于

A.新思想的萌发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的战争和殖民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能够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从16世纪下半叶起,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

【材料二】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20世纪给英国,也给世界带来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回答问题:

(1)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葡萄牙、西班牙的兴衰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和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原因。(10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列举二战后西方国家克服自由经济模式弊端的重要举措。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右图是某组织的标志,对该组织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它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③许多大国都想争夺对该组织的控制权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右图是一幅反映某历史时期生产情形的图画,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明朝中后期苏杭一带的机户    B.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

C.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园纺织厂      D.工业革命的大机械化纺织厂

 

1776年7月9日,《独立宣言》公开宣读后,纽约市民捣毁了英王乔治三世的塑像,把它熔成1800千克的铅做了子弹。此事不能反映

A.《独立宣言》发表激发民众的反英情绪

B.《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C.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矛头直指英国王

D.纽约市民捣毁并熔化英王塑像意味着更大的战争到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