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原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请你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使用?

(3)请把下列书写材料按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 A.龟甲、兽骨     B.竹木简    C.纸     D. 青铜器)

(4)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这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对秦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材料四说明西汉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的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这三幅图画均摹绘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你能从中提取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

B. 佛教在西汉初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 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在民间创立道教

D. 通史巨著《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014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就重视农业活动与节气的关系,该书的作者是(    )

A. 祖冲之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下列关于北方民族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    B.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C. 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D. “胡”“汉”观念仍很明显

 

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

A. 鲜卑族    B. 匈奴族    C. 羯族    D. 氐族

 

小赵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特别感兴趣,他决定写几篇关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小论文,他为自己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其中错误的是(    )

A. 农业生产与气候    B.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与推广

C.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D. 西晋后期北方人口南迁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C. 将铸币权、煮盐和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

D.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B. 战争是由前秦挑起的

C. 当时前秦朝最高统治者是苻坚

D. 前秦进行的这场战争得到了国内各族人民的支持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推崇儒家经典

C. 完善法律体系    D. 加强思想控制

 

假如你穿越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

A. 有人阅读小篆书写的书籍

B. 有些人在读有关医药、占卜之类的书籍

C. 很多青壮劳动力被征去修筑长城

D. 孩子们在诵读《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

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②青铜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③牛耕的出现和应用    

④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将军,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一所。张三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得奖励的(    )

A. 土地私有    B. 鼓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建立县制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巩固周王室统治

C. 保证国家兵源    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下列国王的事迹中,能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是(    )

① 桀       

②汤       

③纣      

④周武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假设半坡人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集市贸易,那么市场上最有可能见到的农作物应是(    )

A.     B. 水稻    C. 小麦    D. 玉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村料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制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材料二: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盼望和平。但是,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

(3)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内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4)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闲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东北三省,1935年日本把侵略鹰爪伸向了华北地区,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耳浪潮

——《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1)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分别是怎样抗击日军步步侵略的?

材料二: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剐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哪一事变标志着日本由局部侵华转向全面侵华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3)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是哪次战役?武汉会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着怎样的标志性意义?

(4)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发动了哪次大规模战役?有何意义?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孙中山未竞的亭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领导阶级方面,其“新”在哪里?

(3)邓小平曾说:“他(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请写出毛泽东使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的—个事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目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自强运动。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口号是什么?

材料二:乃知其浩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

(3)哪一运动践行了材料二的思想?结果怎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摘编自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列强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材料二:列强入室,赤县刀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材料三:中国的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还像一个“大葡萄叶子”,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半部分被挖去的残叶,好听些说它像“公鸡”的形状,其实是想掩盖我们的屈辱。

(3)根据材料三,说明欲掩盖的屈辱是什么?试再举一例,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带给中国的屈辱。

 

 

以下属于鲁迅成就的是

A. 《女神》

B. 《子夜》

C. 《狂人日记》

D. 《家》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而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多少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A. 30年

B. 35年

C. 45年

D. 50年

 

孙中山认为,过去的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A. 发动了辛亥革命

B. 创办了黄埔军校

C. 领导了北伐战争

D. 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A. 瑞金

B. 遵义

C. 会宁

D. 吴起镇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