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养 鸭 人 筱 敏 ①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题。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忽然他开始喊叫—— 

“……啊!——啊,啊……——啊……” 

(10)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鸭群被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窗就此张开,回应他的嘶叫。 

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了。 

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草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下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1.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 

2.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8~10段文字。

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12段画线句的意蕴。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1.① 乡村衰落,受城市挤压侵扰,被公路切割得破碎,生态遭到破坏。② 渲染氛围,为下文写养鸭人活动和心理做铺垫。 2.① 人物语言描写:喊叫既凸现人物心中的迷茫,也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和对远方的呼唤。② 比喻手法:生动写出回声响亮,表现静夜空旷,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 3.① 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爱自然,向往远方。② 写卢森堡的故事,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③ 拓展文章意境,深化中心。 4.① 虽受现实困扰,但人们相信远方还有完整美好的故事,表现对未来的希望。② 蕴含了对乡村重归平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③ 也蕴含对生活中拥有理想、信念的人们的肯定。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前四段乡村环境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一是考查前四段内容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写乡村衰落;“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受城市挤压侵扰;“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被公路切割得破碎;“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生态遭到破坏。因所涉及的内容处于文章的开头,渲染了氛围,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常考的题型。首先考生应养成审题的习惯,能从题干中审出目标、答题的思路。比如本题,“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概括其特点并说明作用”,可见应先到前四段把写乡村环境的内容圈下来,然后概括特点;对于第二问——作用,考生应结合涉及段落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来分析其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8~10段文字”,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的方向——描写人物的角度。先明确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然后再来浏览8~10段文字,把写人的句子圈划下来,然后再进行鉴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明确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因为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两大类。直接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分析的时候,要分析其效果。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这是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内容,有无特色,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从内容看,养鸭人和卢森堡都喜爱池塘,热爱自然,向往远方,表现人类无论身处何地,都有着对梦想的向往;叙写卢森堡的故事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答题模式:(1)该段文字记叙(描写、引用)…… ,(2)与上文(下文或文中的什么)……形成对比(映衬),从而突出(表现、抒发)……/或:渲染(烘托、营造)……,突出(表现、抒发) ……/或:引出后文对……的议论(抒情)。本题所涉及的段落主要在文本的最后,故应联系文章的主旨。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12段画线句的意蕴”,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明确划线句有无艺术特色,“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然后再圈划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进行解答。“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指的是生活中的理想、美好等;“栖在夜色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比如本题,应结合关键词和语境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周易》)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5) 鼎铛玉石,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8) 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

次韵几复① 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 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 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 作个:这个。

1. 诗的颔联很有意味,请分析其内涵。 

2.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3.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题。

吾衍,字子行,杭人也。意气简傲,不为公侯屈色,尝自比郭忠恕。居生花坊一小楼,客至,僮辄止之,通姓名,使其登登。廉访使徐琰一日来见,衍从楼上呼曰:“此楼何敢当贵人登耶!愿明日谒谢使节。”琰素重衍,笑去。生徒从衍游者,常数十百人。衍坐童子地上,使冠者分番下授之。时出小青凉伞,教之低昂作舞势。或对宾游谈大噱,解发酒中为戏。群童皆肃容莫敢动。衍左目眇,又跛右足,一俯一仰,妩媚可观,宛有晋、宋间风致。畜两铁如意,日持弄之。或倚楼吹洞箫数曲,超然如忘世者。性好讥侮,文学士独推服仇远及胡之纯、长孺兄弟,谓百年间所无有。 

初,衍四十未娶,买酒家女为妾。至大三年秋,或讼女尝为己妻,官逮女母。母死,复逮母后夫。夫来衍家。会其伪券事觉,连及衍。衍固弗知也。逻卒辱衍,南出数百步,录事张景亮知之,叱曰:“是不知情,何也!”即遣归。或有诉衍丞相府,事得下杭府治。腊月未尽,二日甲子,衍持诗别仇远,竟去不知所之。明年三月辛酉,卫天隐六壬筮之,曰:“是骨朽渊泥久矣。”多宝院僧故从衍学为诗,闻其死,哭甚哀,招衍魂葬之西湖上。 

衍通声音律吕之学,善效李贺诗。工隶书,尤精于小篆。其志不止秦、唐二李间。宛邱赵期颐以书名世,得之衍者为多。其所著书颇丰,世多传。

为说者曰:衍之才高矣,使其能自贬以入绳墨,则其所进孰敢抗之哉?今所学仅若是,固可也,亦可悲也。虽然,衍亦奇士也夫。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发酒中为戏          濡:浸渍

B.夫来衍家              主:寄住

C.是不知情,何        摄:恐惧

D.今所学仅若是,固可也  尚:推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姓名,使其登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琰素重衍,笑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C.官逮女母           吾属今之虏矣

D.卫天隐六壬筮之     乱易整,不武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此楼何敢当贵人登耶!愿明日谒谢使节。 

(2) 或有诉衍丞相府,事得下杭府治。

(3) 衍之才高矣,使其能自贬以入绳墨,则其所进孰敢抗之哉?

4.吾衍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对下图的调查数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赞成和不赞成此观点的网民都超过了三成,网民间有明显分歧。

B.不赞成此观点的非网民超过半数,比赞成的非网民多出近两成。

C.有不到两成的人持折中态度,说明这一人群对此观点不感兴趣。

D.绝大多数受访者的态度明确,总体上不赞成这一观点的人居多。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它蕴含着天人合一和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

“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使玉文化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推崇刚柔相济、鲜而不垢、表里如一的美学品格

也大大增强其延续发展的动力

“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是儒家礼教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把社会规划内化为个人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 

A.⑤②④①③

B.②④①⑤③

C.⑤①③②④

D.②④⑤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