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云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礼·考工记》将“工匠”分为“攻木”、“攻金”等六大类,其下再分小类。如在“攻金之工”中,又分为凫氏制作乐器,段氏制作农具,桃氏制作兵刃等六小类。这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

B. 分工细致

C. 产品丰富

D. 官府垄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代一些商品生产者往往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刻上名号或标记,以显示商品生产者的商业信誉。如东汉市场上较著名的文具商品就有“韦涎墨”、“左伯纸”等。这反映当时

A. 市场经营行为规范

B.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C.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D.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表是魏晋时期西北地区一些简文上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西北

序号

简文内容

1

“……将城内田明日之后便当斫地下种。”

2

“……要务又迫草锄。”

3.

“夏孔进渠常田叁亩,要经陆年。亩与大麦陆斛,若种粟,亩与粟柒斛。五月内□□使毕,十月内上使毕。”

 

 

A.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B. 农业技术已领先于中原

C. 与中原商旅往来频繁

D.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对于在唐代已出现的一种农业工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这样记载其工作原理:“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这一工具应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代文学家汪道昆认为“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儒和贾各有功用,人们各随所愿。出现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B. 重义轻利观念被社会各阶层接受

C. 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人地位下降

D. 文化事业和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张元隆,康熙年间东南沿海名震一时的海商,他“立意要造洋船百艘”,以与外商一争高下。但他最终不容于清朝,走向没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殖民者侵略加剧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D. 资本被投往到购买土地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读下表,表格反映的变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洋布新旧税率水准

货物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头等白布

29.93

6.95

斜纹布

14.92

5.56

 

 

A. 外国商品充斥着中国市场

B. 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D. 促使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它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它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它还是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短期的活力和生机。”材料中的“它”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题文)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按自然昼夜、农时季节等进行活动到定时定点活动;从传统计时的更、刻、“一袋烟”、“一盏茶”等模糊概念到精确的时、分、秒。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C. 科技开始落后于世界

D. 人们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统计,1915年从日本进口的原色粗布,比1914年减少47.6%,1916年又比1915年减少20.3%;粗斜纹布1915年比1914年减少25.4%,1916年又比1915年减少36%。从日本进口的卷烟、火柴等都急剧下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在华的激烈争夺

B. 日本放松对华侵略

C. 中国已收回贸易主权

D. 爱国救亡运动高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幅20世纪初的年画,描绘了一家四口。画的上方写有:“现在的时势,不论男女必须自食其力方能自保,不赶紧想法子,还是女的靠着男子,男子受了累女子亦必活不成了。中国不强,大病在此。”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B. 年画用于开启民智

C. 婚姻观念依然传统

D. 妇女成为救亡主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从1950年到1963年间,中国将8000多名学生送到苏联的大专院校学习。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理工科,而军事、人文等学科的学生相对很少。这一现象

A. 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体现

C. 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题文)中共在某次大会报告中称“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一论断说明当时我国

A.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全建立

D. 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纷纷走出家庭。据统计,1851年全国约1066万妇女中,参加工作的就有280多万人,约占全国劳动者的30%。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造纸、印刷等行业。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英国

A. 妇女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

B. 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角色转变

D.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读下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4—1890年

1.7

5.2

3.5

2.1

1891—1900年

1.6

3.5

4.8

2.6

 

 

A. 欧洲发达国家已经走向衰落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拉大

D. 美国和德国成为了世界的经济中心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30年6月美国签署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进口商品税率。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这一措施

A. 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持续恶化

B.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

C. 为美国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

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二战后的三十年间,美国农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农产品的产量却大大提高。制造业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但生产量增长了41.3%,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31.5%。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B. 福利制度的推行

C. 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20年底,苏俄农民对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极为不满。他们向列宁反映“粮食被收集得像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为改变这一局面,苏俄开始推行

A. 余粮征集制

B. 征收粮食税的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补贴减耕减产农民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边两幅图标所示机构的建立,反映了二战后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逐步建立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C. 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D.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某国际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成员国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既有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际组织是

A. 欧洲共同体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北方战争频仍,河南、山东等地田园大量被毁。1138年,宋室南渡,政治中心南移。同时,随着北方的长期发展,自隋以来“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大批北民迁入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摘编自郭友亮《论宋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江苏川沙农村,“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因此“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洋务运动中,福建船政局从农村招募旧式手工业者,“自有船厂,趋工若鹜,仰食者不下万家”。近代兴起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民国初年,南宁有两家较大的土布工厂,工人多是从桂林和湖南农村招募而来。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材料三15世纪末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人口迁移才开始出现。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为巩固和扩大其殖民地,为欧洲日益增长的经济提供原料,欧洲殖民者除了派遣武装人员、行政官吏、传教士外,还需要大量从事生产的劳动力。18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欧洲契约奴和罪犯。到18世纪下半叶,白人奴隶逐渐为非洲黑奴所取代。到1850年为止,运往美洲的黑奴为欧洲白人移民的4—5倍。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人口南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人口南迁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口出现的流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移民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政府设立了严格的查灾、报灾制度;确立了储粮备荒的“平仓制度”和借助社会有经济能力者的“捐输制度”;还确立了王杖制度:“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此外,有些皇帝将郡国公田借给贫民耕种,并赈贷种食。汉文帝“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汉武帝令“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汉代也注重医疗丧葬救助,如东汉和帝永元四年“时有疾疫”,地方官曹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粥,多蒙济活”。

—摘编自陈井安、郭丹、瓮晓璐《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

材料二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在农村中相继出现了互助组、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为解决农村贫困户的生活困难开辟了新路。使农村救助模式转变为集体救助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贫民受救助历来被认为是政府的慈悲行为。在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这从法律上为社会救助加以保障,贫民受到救助成为公民应得的权利。

—摘编自任松峰《新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政府社会救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朝政府实施社会救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传统社会相比,新中国社会救助有哪些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新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综上,就社会救助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