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代一些商品生产者往往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刻上名号或标记,以显示商品生产者的商业信...

汉代一些商品生产者往往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刻上名号或标记,以显示商品生产者的商业信誉。如东汉市场上较著名的文具商品就有“韦涎墨”、“左伯纸”等。这反映当时

A. 市场经营行为规范

B.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C.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D.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解析】材料“商品上刻上名号或标记,以显示商品生产者的商业信誉”反映了当时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激烈,故而突出品牌和信誉,故C正确;商品名号或标记并不能说明市场经营行为规范,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的内容,故B错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后期,不是汉代,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礼·考工记》将“工匠”分为“攻木”、“攻金”等六大类,其下再分小类。如在“攻金之工”中,又分为凫氏制作乐器,段氏制作农具,桃氏制作兵刃等六小类。这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 技术先进

B. 分工细致

C. 产品丰富

D. 官府垄断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他业已取得的成就的信任而在这位伟人所从事的新事业中追随他。人们信赖他,服从他。可以说,人们忍受他的幻想,而阿谀奉承和易于受骗的人则甚至赞颂和吹捧他的幻想,把这种幻想当作他的最卓越的思想。……在此之前,这位伟人曾把他的卓越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普遍的意图、共同的心愿服务;现在,他却要使公众的力量屈从于他的个人目的和欲望。起初,人们为此感到不安,随后,人们厌倦了;有一段时间,人们违心地、勉强地跟着他;接着,人们叫嚷和抱怨了;最后,人们同他分手了;于是这位伟人成了孤家寡人,从此垮台。所有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和图谋所有他业绩中的纯粹个人的和独断专行的部分,也都跟着他一起垮台了。

—(法国)基佐著《法国文明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拿破仑“业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简析他所从事的“新事业”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垮台”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摘编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二: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摘编自梁启超

请回答:

(1)概括两则材料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之处。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孙中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2年初,土耳其一位美女被选为欧洲小姐。1933年,土耳其有13名妇女当上了法官。1934年,在土耳其大城市中的电车上,为妇女专设的头两排座椅不见了。1935年,有17名妇女当选为议员。

材料二1965年发生了一件事——必须说明这纯属罕见,但值得深思。在伊兹密尔地区的一个农村,有几位受过教育的新上层分子教员遭到一群居民殴打,起因是这几位教员打算在学生中发起一场足球赛。时间正好在斋月。一位被居民们请来主持斋月的伊斯兰教士鼓动居民们去清真寺,教士向他们宣布,足球比赛是不虔诚的。一位教员因此差一点儿被杀死。当地行政官员无法平息这场骚动,当局不得不出动警察和部队前去镇压。这件事经报刊广泛报道后,引起土耳其人的深思:怎么可能在1965年的共和国发生这类事?

(1)出现材料一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所叙述的事件?结合凯末尔改革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