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 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 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 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 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官称

职能

官称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宗正

皇室事务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太仆

宫廷车马

 

 

A.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

B. 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

C. 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

D. 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A. 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 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 中书门下监察独立

D. 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A. 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 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 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 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    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遗》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 法律保障土地的自由买卖    B. 小农经济开始衰败瓦解

C. 政府实际控制土地能力削弱    D. 农村土地租佃关系盛行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 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 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 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 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 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 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史称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野鸡)获六十三头”;曹魏时,在洛阳以北设置方圆近千里的禁猎区,其中的虎、狼、狐狸一年吞吃的鹿有12万只之多。这反映出黄河流域

A.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B. 野兽出没威胁人身安全

C. 千里无人烟的惨景

D. 社会经济的凋敝状况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 对外贸易的繁荣

B. 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 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 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 “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A. 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 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

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A.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B.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C.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个观点反映了

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 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 理学为史学服务    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宰相设政事堂,下设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其主要目的

A. 分权而治    B. 限制君权    C. 加强皇权    D. 牵制内阁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商鞅对“农商”的态度。概括商鞅持此态度的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外历史学家,无不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如此强大的统一力量而感到惊愕。人们不能不问:同样是封建社会,有着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而中国封建国家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它依靠什么样的组织力量来克服分裂割据?“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上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光荣与骄傲,但我们民族也曾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及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大一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