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1)措施:细分行政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因俗而治;传播先进生产技术;重视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 (2)意义:加强对南中地区的有效管辖;扩大了兵源,巩固了蜀汉政权的统治;迁汉人到西南,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诸葛亮治南中,为南中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增强了蜀国的实力. 【解析】 (1)措施:根据“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得出细分行政区;根据“蛮夷邑君侯王”得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根据“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得出因俗而治;根据“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得出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根据“拜为兄弟,互示友好”得出重视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 (2)意义:可从加强对南中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蜀汉政权的统治,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促进同西南地区民族交融,增强了蜀国的实力等角度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外历史学家,无不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如此强大的统一力量而感到惊愕。人们不能不问:同样是封建社会,有着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而中国封建国家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它依靠什么样的组织力量来克服分裂割据?“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上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光荣与骄傲,但我们民族也曾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及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大一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商鞅对“农商”的态度。概括商鞅持此态度的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查看答案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