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葬俗遵循周礼

B. 社会崇尚节俭

C. 冶铸技艺落后

D. 历代盗扰严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C.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 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

C. 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 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  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 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 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 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 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 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C. 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 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可见,唐朝御史台

A. 职能广泛,地位重要

B. 隶属于中央司法机构

C.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D. 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 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 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B. 致使皇权达到了顶峰

C. 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D. 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宋元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三公的权力发生变化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权力逐步集中于君主

D. 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B.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 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

A. 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C.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B. 提出天人感应制约君主专制

C. 宣扬天人合一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反映当时

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C. 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D. 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曰:“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 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B. 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 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 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 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 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 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C. 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D. 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

A. 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 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 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 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