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影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戊戌变法的开展

B. 社会制度的变革

C. 辛亥革命的胜利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A.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B. 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

C. 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

D. 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A. 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B. 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D. 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长袍马褂曾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 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 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反映了溥仪政治观念的变化历程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 使报刊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C. 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 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强学会            D.光复会

 

二、null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 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B. 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

C. 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D. 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A. 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B. 思想获得彻底解放

C. 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D. 价值追求严重畸形

 

四、null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

B. 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C. 昆曲艺术的大众化

D.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迷信思想阻碍科技传播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韩延寿(画家)卫青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欧阳修(字永叔)陆游(字放翁)岳飞(字鹏举)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朱援朝王建设董跃进张超美艾计划李卫兵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洪俊杰张小康陈春莲杨萍文周亮唐柳童安娜赵丽莎徐杨卓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6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3)材料三反映了本次调查有何特点,并概述其意义。

材料四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分哪两步?这两步是如何完成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