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C 【解析】首先根据时间:宣统初年(1909年),这个时期是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而“缺少了一条辫子”代表的是反对清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断发易服”是辛亥革命的主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时间不满足;D选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而题中的时间是辛亥革命之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A. 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B. 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 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D. 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③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④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