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 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 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 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

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76年清政府把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忠清到底的编入甲编在清代为官后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降清后又反叛的收入《逆臣传》。这说明

A.君主专制强化提高了从政要求

B.对清朝效忠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C.明清易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D.政府试图构建明确的道德标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认为“理”“欲”相统一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历史上的改朝摸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埃德蒙·帕克所著《世界史大时代》一书中从人的起源到今天划分了九大时代下列表述可能出现在“大时代五公元300年~1500年”的是

A.城墙、宫殿、广场、陵墓等纪念性建筑开始出现

B.车轮、制陶术、冶铁技术的诞生推动的生产的增长

C.纸张与活字印刷术逐渐沿着海路贸易路线传播开来

D.西欧在亚洲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D.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世官制”的废除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拟诏拥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废掉刘贺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国降作山阳郡刘贺降爵为海昏侯。刘贺的一生说明了

A.外戚干政导致政局不稳

B.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

C.宫廷女性势力不断扩大

D.郡国并行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

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

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自然经济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缡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三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产生的原因。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

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