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图所示,一束双色光从空气射入水面,进入水中分成
A.
|
|
|
如图所示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顶角为
A.
|
|
|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为很多个小段,每一小段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下面实例中应用到这一思想方法的是( ) A.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B.在计算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若电荷量分布对计算影响很小,可将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C.在求两个力的合力是,如果把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两个力的合力 D.在探究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中,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在每一小段内认为弹簧的弹力是恒力,然后把每一小段弹力所做的功相加
|
|
|
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平板小车停在光滑水平面上,车上表面高h1=1.6m.水平面右边的台阶高h2=0.8m,台阶宽l=0.7m,台阶右端B恰好与半径r=5cm的光滑圆弧轨道连接,B和圆心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θ=53°,在平板小车的A处,质量m1=2kg的甲物体和质量m2=1kg的乙物体紧靠在一起,中间放有少量炸药(甲、乙两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小车上A点左侧表面光滑,右侧粗糙且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点燃炸药,炸药爆炸后两物体瞬间分开,甲物体获得水平初速度5m/s向右运动,离开平板车后恰能从光滑圆弧轨道的左端B点沿切线进入圆弧轨道.已知车与台阶相碰后不再运动(g取10m/s2,sin53°=0.8,cos53°=0.6).求:
(1)炸药爆炸使两物块增加的机械能E; (2)物块在圆弧轨道最低点C处对轨道的压力F; (3)平板车上表面的长度L和平板车运动位移s的大小.
|
|
|
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水平的x轴下方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磁场的磁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电场线平行于y轴,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小球,从y轴上的A点水平向右抛出,经x轴上的M点进入电场和磁场,恰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从x轴上的N点第一次离开电场和磁场,M、N之间的距离为L,小球过M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方向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 (2)小球从A点抛出时初速度v0的大小; (3)小球从A点运动到N点的时间t.
|
|
|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30kg的静止小车B,小车足够长且上表面水平.车上还有一质量为10kg的静止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现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大小恒定为56N的力,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测得小车在最初2s内运动了3m,求:
(1)小车B的加速度大小; (2)4s末物块A的速度大小.
|
|
|
一节干电池,电动势大约为1.5V.内电阻约为0.5Ω.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测出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他们在老师的支持下得到了以下器材: A.电压表V(15V,内阻RV约为5kΩ) B.电流表G(量程3.0mA,内阻Rg=10Ω) C.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RA=0.50Ω) D.滑动变阻器R1(0~20Ω,10A) E.滑动变阻器R2(0~100Ω,1A) F.定值电阻器R3=990Ω G.开关S和导线若干 (1)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进行测量,同时为了操作方便,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请填出图中a、b、c处应选用的器材分别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填写器材序号) (2)同学们根据该方案测出相关数据,并在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该图线可以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______ V(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电源的内阻r= _________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
|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验证重锤下落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它动能的增加量,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的或错误的是( ) A.用天平称出重锤的质量 B.把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用导线把它与低压交流电源连接起来 C.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把重锤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D.用秒表测出重锤下落的时间.
|
|
|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某次测得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读出小球直径为 _________ cm.该同学又利用秒表测定了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秒表读数为 _________ s.
|
|
|
如图所示,有一块无限大的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平板MN,现将一个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置于板右侧,并使金属板接地.金属平板与点电荷之间的空间电场分布与等量异种电荷之间的电场分布类似.已知BCDE在以电荷+Q为圆心的圆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点和E点的场强相同 B.B点的场强小于D点的场强 C.D点的电势低于B点电势 D.负点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大于在D点的电势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