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题:(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定的风俗总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下形成的;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革新的重要举措,能否除旧布新、树立新风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风俗极为正统。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材料四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成王对周公说:“立你的长子伯禽,使他为侯于鲁,大大地开发疆域,作周王室的辅助。”于是命伯禽为鲁公,使他到东方为侯,赐给他那里山川,还有土田和附庸小国。) ——《诗经·鲁颂》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10分) 材料五 (2)上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概括文明开化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并分析生活习俗变化对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
|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司马迁思想观点的可贵之处。(12分)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贾谊、黄宗羲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的看法。(7分)
|
|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母亲》
|
|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A.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B.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
|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A.抑制贫富分化 B.稳定金融秩序 C.保护私有财产 D.摆脱经济危机
|
|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的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
1962年,周恩来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B.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C.变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全面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
近年来,有一封张学良于1945年写的信件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也。”信中所指的“国事”最有可能是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重庆政协会议 D.北平谈判
|
|
美国学者E·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
|
《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