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宓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句。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A.对王明“左倾”路线的不满         B.对汪精卫投敌叛国的愤怒    

C.对国民党“围剿”红军的抗议           D.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从经济理论的观点来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措施与下列哪一思潮相悖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性主义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下列史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认为史学价值最大的是

A.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摘自《史记·夏本纪》)

B.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五十万。(摘自《三国演义》)

C.洪武二年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根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摘自《万历大明会典》)

D.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某年,皇帝下诏曰:“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材料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  

A.纠正契丹贵族与普通平民同罪不同罚的弊端   B.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C.将契丹人和汉人分开治理                    D.推进封建化改革,使契丹国称雄天下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15分)【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健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

材料三  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请运用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驱获得盛誉的主要理由。(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斗争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9分)

 

15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利;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1卷

材料三   这个条约(指《九国公约》)在1922年2月6日签字……在起诉书中所关联到的全部期间,日本均需受这个条约的约束。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日本主张它在世界文明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就自愿负担了以上所指定的促进和平、视侵

略和战争为非法和减轻战争惨状的义务。因之被告的行为,必须与这些义务对照起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分析材料一中《九国公约》规定的实际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和作用。(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三大革命产生了三个划时代的文件:《权利请愿书》《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20世纪在总结文明进展和法西斯主义灾难的基础上,又出现联合国三大人权文件:《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这六大文件,体现了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袁伟时《批判普世价值是没文化的表现》

(1)材料中提到的《权利请愿书》《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等文件阐释了哪些普世价值?(6分)

(2)为什么17、18世纪三大文件阐释的普世价值到20世纪又加以重申?(9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3669/68464) 首页 上一页 63664 63665 63666 63667 63668 63669 63670 63671 63672 63673 6367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