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
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
|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
英国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原则 B、于1905年被废止,孙中山想以此来否定清末“新政”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加集权 D、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家学说
|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
|
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D、科举考试的实行
|
|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