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 识”首次觉醒。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在此之前人类对自然世界缺乏了解 B.东西方都开始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 C.中国用大一统方式推进了思想的发展 D.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
|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 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 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 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 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
|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似。在这个时 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 的。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 的活动。”下列时代特征与此描述吻合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 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 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 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有教无类 ④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6~l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致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 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 至l 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 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 厂三大类。 ——皮日休《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 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 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 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渐北农村经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分)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 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6分) (3)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其特点形成 的主要原因。(2分)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