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孙中山早期提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B.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C.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哪个口号呼应了上述观点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打倒孔家店

C.须知今后的世界,必成劳工的世界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说明

①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

②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

③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

④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年收入。”所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209/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204 62205 62206 62207 62208 62209 62210 62211 62212 62213 6221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