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
|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D.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
|
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
|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
|
|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驻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 A. 位低权高,以小监大 B. 权责明晰,维护统治 C. 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 机构独立,自成系统
|
|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 相权的分割牵制 C.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 皇权的不断强化
|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孝廉制选人范围较固定 B. 选官制度设计严重缺陷 C. 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
|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 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 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 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梦龙(1574-1646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通俗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在传奇《酒家佣》的序文中曾这样说道:“世人但勿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镜,朝夕照自家而孔可矣。”他的那些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 ——摘编自《冯梦龙通俗文学观浅析》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初期,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依靠潜艇单干,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里平均每天击沉盟军13艘舰船。希特勒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德国国内的潜艇造船厂由3个发展到16个,制造速度每月增加到20-25艘。当时英国很多人认为德国承诺过不会不警告就击沉没有任何护航的船只,而英国人发明的声经常杷海底的石头、沉船、和鱼群与潜艇一起探出来。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签署协议;英国把巴啥马群岛、牙买加群岛等英属殖民地的海空军基地主权转让給美国99年,美国送給英国50艘驱逐舰用于护航。为了生存,英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雷达,英国海军部在苏格兰的赫布里底群岛的托贝小镇新建了海上训炼基地,学习航海和反潜机能。到1943年夏天,德国进攻的势头被成功遏制,邓尼茨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坦承:在1943年5月,他知道德国已经输掉了大西洋战争。 ——摘编自《二战时大西洋上的潜艇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时英德潜艇战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潜艇战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