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B.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C.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D.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重农抑商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自给自足    D. 男耕女织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已出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D.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 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B. 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C.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D. 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C.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D.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A.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B.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C.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D.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 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B. 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C. 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 票拟制度化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B.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C.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D.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A.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B. 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C. 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D. 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3921/68464) 首页 上一页 43916 43917 43918 43919 43920 43921 43922 43923 43924 43925 4392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