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
|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
|
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孔子 C. 李贽 D. 王阳明
|
|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 信仰重建的完成 B. 思辨化的趋向 C. 伦理纲常的弱化 D. 普及化的实现
|
|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 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C.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B.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C.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D.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万历年间,浙江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劳作,佣值二铢。”该材料明确反映出该时期 A. 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业十分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工商业市镇兴起
|
|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B.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C.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D.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