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
|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
|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
|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
|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A. “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B.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 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 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
|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
|
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
|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
|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