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 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 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A. 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 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C. 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D. 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
|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 “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
|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疏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
|
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 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 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 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 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 趋向“三教合一” 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
|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入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A. 实现社会稳定 B. 实现以德治国 C. 促进儒学发展 D. 维护专制统治
|
|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