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约的特点,不包括 A. 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B.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最终确立 C. 既严格控制又维护清政府 D. 仍保留赔款割地等相关条款
|
|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 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 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下列言论与该观点相似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
|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
|
下图所示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 纺织 B. 冶炼 C. 制瓷 D. 灌溉
|
|
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 王室子弟 B. 功臣 C. 商代贵族 D. 诸侯
|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自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等到赦罪或免罪。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材料二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 (3)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5)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
|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资产阶级各派别相继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材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和康有为在政体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思想的共同之处。
|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文 材料二“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教版教材 (1)材料一中“世界潮流”指什么?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
古代中国文化是一元的,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多元文化生态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艺,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三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分析这一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据材料四,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