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A. 西周

B. 秦朝

C. 汉代

D. 唐代

 

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 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A. 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B. 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 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D. 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自己的执政思想。下列名句都是他曾经引用过的,其中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③“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先秦时期,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则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在那时,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当然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道德价值观来调节他们的利益和行为,如中国的“忠”“勇”“节”“孝”等。春秋战国之后,古人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人民生活道德的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

——摘编自韩震《西方哲学史》——摘编自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发展人类社会的优秀价值观?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343/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338 39339 39340 39341 39342 39343 39344 39345 39346 39347 3934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