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史: (1)图1、图2、图3画面分别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一的历史事件? (2)1、2、3、4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学的发展变化的简单过程。
|
|
“满清取代朱明,异族入主中原。习于思考的士人堕入枯寂,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面临存亡的危机。顾亭林、王船山的思想即是反思后的主动选择。”这段材料指出 A.清朝政府在入关之后推行文化灭绝的政策 B.阶级斗争催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 C.王朝更迭是导致思想领域变革的时代根源 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变革的现实原因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这表明黄宗羲 A.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C.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D.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
|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不包括 A. 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B. 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C. 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 D. 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
|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
|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
|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 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
|
《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身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
|
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 监察制度的缺失 B. 人性的复杂微妙 C. 社会经济的发展 D. 社会风气的污浊
|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