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 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防止农民起义 D. 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①设立中朝 ②设置节度使 ③设立通判 ④实行推恩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④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 分封同姓诸侯国
|
|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
|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
|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 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
|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
|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是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