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 “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

A. 西汉:刺史制度

B. 唐代:御史台

C. 宋代:提点刑御史

D. 元代:行省制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打破了世袭特权

D. 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 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 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中朝

B. 置枢密院

C. 置刺史

D. 设内阁

 

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C. 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334/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329 39330 39331 39332 39333 39334 39335 39336 39337 39338 3933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