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毛泽东曾就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说过:“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 北伐战争遵义会议一届人大

B.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三大战役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 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十一届三中全会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B.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C.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D.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学者张岂之曾说:“思想究竟解放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的思想……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下列主张体现因“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的是

A.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B.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

C. 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D.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架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近远,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学习制度,改革强国

C. 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 实业救国,商战富国

 

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指出:“清政府之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并使彼国志士所著《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徒然提倡固陋之说。”材料说明

A. 日本“蔑华”的观念由来已久

B. 日本“慕华”的传统观念开始出现转变

C. 清政府的衰败源于提倡固陋之说

D. 日本志士以中国被西洋侵略作为警示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3842/68464) 首页 上一页 33837 33838 33839 33840 33841 33842 33843 33844 33845 33846 3384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