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A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B.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查看答案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查看答案

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

C. 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D.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查看答案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架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近远,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学习制度,改革强国

C. 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 实业救国,商战富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