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指出:“清政府之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

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指出:“清政府之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并使彼国志士所著《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徒然提倡固陋之说。”材料说明

A. 日本“蔑华”的观念由来已久

B. 日本“慕华”的传统观念开始出现转变

C. 清政府的衰败源于提倡固陋之说

D. 日本志士以中国被西洋侵略作为警示

 

D 【解析】材料中日本人分析中国腐败导致战争失败,对于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予采纳,仍是因循守旧,说明中国的失败被作为日本人的教训,故D正确;材料中日本人批判的是政府的腐败,不是羡慕中国,故A和B错误;C中分析错误,政府衰败是腐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认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一刻不容缓者也。”梁启超在此强调

A. 民族主义意识是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B. 读史能够增进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C. 欧洲的民族主义发达程度高于中国

D. 史学变成验证普通民众是否具有国民身份的唯一依据

 

查看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查看答案

孙中山一辈子崇敬马克思,称他为社会主义的“圣人”,“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但是,始终不同意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提倡:“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师马克思之意”指的是

A. 提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B.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C. 主张人民民主主义

D. 节制资本发展民生

 

查看答案

陈独秀、李大钊等曾相信,社会的变革,只应“由人民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创造……地方自治和同业联合”的组织,逐步造成民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此来使国民直接成为国家主人,从而达到“打破阶级制度”“实行共同劳工”和“公有主义”的目的。这说明此时的陈独秀、李大钊

A.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赞同苏俄式的革命道路

C. 倾向和平的建成社会主义

D. 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查看答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