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国同盟会章程》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国共产党党纲》
|
|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A. 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 认同民主政治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 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 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
|
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王朝战争
|
|
“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 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 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
|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
|
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题目:第一场为藩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A.晚清教育几无改变 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清廷旨在笼络人心 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
|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
|
历史学家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家国同构 B. 神权统治 C. 等级森严 D. 中央集权
|
|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