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 A. 市场的自我调节 B.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C. 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 D. 政府大量增发纸币
|
|
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 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 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
|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 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 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 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
|
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C.人们对胡佛总统任职时福利政策的赞颂 D.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
|
导致20世纪中期徳日法西斯上台的外部因素是 A.国内市场的狭小 B.工业资源的匮乏 C.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D.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
|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 A.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 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 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D. 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
|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B. 股市崩溃 C. 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滞胀”
|
|
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 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