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 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君主专制弱化
|
|
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 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 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
|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
|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
|
霍光秉政后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汉武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霍光能“治内”、田千秋能“治外”是由于( ) A. 宗法制 B. 察举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中外朝制度
|
|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 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B. 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 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D.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
|
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 A. 不利于强化集权 B. 具有原始民主性 C. 可减少决策失误 D. 削弱了行省职权
|
|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A. 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 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 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 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
|
|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
|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皇位世袭的牢固 B. 依法治国的推行 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