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
|
下图为《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 B. 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 “包产到户”的推广 D. “南方谈话”的发表
|
|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北伐先遣战江南 B. 三次反“围剿”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挥师过长江
|
|
1935年,由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与这首歌曲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太原会战 D. 辽沈战役
|
|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指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遵行此议决”。依据这一决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A.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 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 发动武装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停止反蒋斗争,进行全民族抗战
|
|
据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资本是6200多万元,1920年增长为15500多万元,增加150%;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1914年只占总数的4%,1920年增为14%。这一时期 A. 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 列强加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
|
鲁迅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最早提出“文学改良”的是 A. 陈独秀 B. 蔡元培 C. 胡适 D. 鲁迅
|
|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省城各学校之学生,各执小旗,书‘讨卖国贼’等字,奔走呼号……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章宗样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领捉拿19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该日记写于( ) A. 1919年5月 B. 1927年4月 C. 1937年7月 D. 1945年5月
|
|
1913年,章太炎公开发布自己的征婚广告(下图),它反映出当时 A.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B. 征婚成为主要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 征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仍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
|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问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